主流非主流,到底怎么来的
#娱乐聚焦# 这里把范伟那句经典台词改动一下,不想知道怎么的,就想知道怎么来的。
现在的相声界被简单的分成了两大门派,什么武当少林崆峒青城华山派统统没了,也不管什么丐帮天山或者四川唐门,只有主流和非主流。
那么,这个主流非主流到底是怎么来的,是谁这么有才总结出来的这玩意。
师胜杰先生有一次在访谈节目明确表态,相声没有主流非主流。
最早的出处,还是郭德纲。
相信所有经常听郭德纲相声的朋友都应该有印象,郭德纲最早自我调侃,说是非著名相声演员。
也是郭德纲合该发迹,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凑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听腻了电视能演广播能放的那类相声观众的支持,从一文不名的小字辈,完成了到万人景仰的华丽转身。
这中间嘛,肯定是有故事的。
当一个人不管是伪装也好,真的也罢,只要是弱者,总能引发底层人群的同情。虽然说同情者不一定比被同情者强大,但依然无法阻挡爱心流露。
通过记者事件,突然发现弱者更容易被发现,那么从非著名到非主流,过度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成功逆袭成非主流,相对应的肯定是拿着工资的体制内那些演员了。
姜昆提出反三俗,孟凡贵动手打人,杨志刚和郭德纲对簿公堂,何和曹的出走这些事,很多不明就里也无从考证的吃瓜群众们不管谁对谁错,几乎都选择了支持郭德纲。
就好比村里两口子吵架,谁对谁错的先不说,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的数落男人。
放在相声界也一样,你们拿着国家工资,干嘛还非得找民间艺人的不是呢?
说到这里,拿工资的和民间艺人没有经济方面的纠葛,为什么要没事找事的去挤兑民间艺人呢?没有动机,道理上讲不通啊。
有人说是郭会说相声,其他人都不会,凑数的。这话肯定站不住脚,从小学艺的多了,什么都不会能红几十年,说出来恐怕你自己都不信。
不可否认的是,唱戏还分生旦净末丑呢,说相声的肯定也是各有所长,并不是谁都有一个好嗓子。
说脑子机灵,我相信能上台说相声的没一个傻子,那脑瓜肯定一个比一个好使。如果说没有台词的先挂,前提是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渊博的各种学识,强大的表达能力,再加上敏捷的小脑壳才能做到。
能卖票的演员才是好演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唯一。
比如说德云社的票价动辄几百上千,而周末相声俱乐部到现在还是区区二十块钱。你能说李金斗等人不会说相声,难道那些奖状啥的都给了哑巴?德云社的那些演员就个顶个的全是台柱子?恐怕未必。
说多了,但愿德云粉丝别因为看到了对他偶像不利的话而骂街,那我就只能表示遗憾了。有道理可以讲,爆粗口的我相信不会是有素质的您。
最后,非主流就是郭德纲的杰作!
然后再推荐各位听听王自健的鞋不压正,罗真的那个唱诸葛亮的,李寅飞叶蓬成语的,还有魏文亮版的武坠子等等算是比较小众的段子。看看这个世界有没有会说相声的,有没有比郭德纲德云社差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