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分类依据
传染病的分类主要包括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中最主要是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中包括的种类很多,常见的疾病如艾滋病,梅毒, 病毒性肝炎等都属于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中主要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
2. 流行病患病率
流行病学特点:
1、群体特征:流行病学的着眼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他所研究的是一个人群,而不仅仅是个体。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流行病学是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3、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使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学方法来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的特点。
5、社会医学的特征: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要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特征:流行病学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3. 流行病诊断标准
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监控科,专职疫情管理员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上级;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4. 流行病分级
二级防护
二级防护是针对传染病防控采取的防护级别之一,又称加强防护。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二级防护
二级防护标准
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鞋、工作帽。
适用于
1、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
2、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3、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5. 流行病分为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 流行病r0
R0=βτ
其中,β是指被感染次数/平均接触次数, τ表示病毒在人体内的延迟时间。
传染病计算公式基于传染病传播概率(R0)和疾病延迟时间(τ)之间的关系。R0表示一个被感染者会给周围多少其他人传染的感染的程度。
7. 流行病分为几个阶段
1. 幼儿园传染病和流行是存在的。2. 原因是幼儿园儿童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传染病,同时,幼儿园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不洁的环境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容易使传染病流行。3. 三个基本环节是:预防、监测和处理。预防是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等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生的概率;监测是指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传染病感染病例,加强对教职工和幼儿家长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隔离病例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追踪调查;处理是在发现传染病或流行病情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通报等措施,同时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确保病情得到妥善处理。
8. 流行病阶段
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危险度评价目的是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任何一种化学物都是有毒的,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环境和人类构成实际危害。是否危害取决于特定接触条件下、化学物毒作用特征、剂量-反应关系及人体实际接触的剂量。
危险度评价包括4个步骤:危害性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