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音乐起源与发展
蒙古音乐以曲调高亢、悠扬、沧桑而闻名。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少字多腔、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曲调。
长调在旋律上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宽广,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关系不明显。
短调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窄,有韵两句、韵四句,节拍固定。终上所以蒙古音乐好听。
2. 蒙古音乐简介
蒙舞和藏族舞是蒙古族和藏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舞蹈形式,它们在音乐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1. 音乐风格和特点:蒙古舞音乐属于蒙古族的传统音乐,以马头琴(Morin khuur)为代表的弦乐器常用于伴奏。蒙古舞音乐节奏明快,强调鼓点和马头琴的演奏,弦乐和喉音唱法常见。而藏族舞音乐则以各种民族乐器为伴奏,如手鼓、格浪、洛施、唢呐等,音乐节奏较为平稳舒缓,旋律优美。
2. 舞蹈风格和动作:蒙古舞注重展示蒙古族民族特色,舞蹈动作较为矫健有力,常见的动作包括跳跃、转身和手臂甩动等。蒙古舞形象丰满,动作有力,舞者的身姿展示出自然、豪放和勇敢的风格。而藏族舞注重表现藏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舞蹈动作相对柔和、轻盈,强调手臂、手指的柔美流畅动作,舞姿高雅、柔和。
3. 音乐节奏和节拍:蒙古舞音乐通常以较快的节奏和强烈的节拍为特点,强调舞者的节奏感和力量感。而藏族舞音乐以较缓慢的节奏为主,舞蹈动作常常与音乐的节拍相呼应,节奏感较为柔和。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舞和藏族舞都有着丰富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场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每个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综合考虑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舞蹈形式。
3. 蒙古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三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相联系的民歌和说唱为主。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子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子歌曲)两种。前者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后者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4. 蒙古音乐起源与发展论文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
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5. 蒙古音乐的特征举例说明
蒙古歌曲的特点: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
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蒙古民族向有“诗的民族”之称,蒙古族居住的辽阔草原,世人称之为“歌的海洋”。自古以来,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6. 蒙古族音乐历史发展时期
蒙古歌曲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扩展资料:
歌曲分类
1、述事歌。述事歌是近百年来在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和农业区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复杂情节、人物众多的大型民歌体裁。其形成过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思想、生活方式上都有其深刻原因的。从民族艺术的角度讲,蒙古人素来善于运用巨大的、史诗性的艺术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塑造心目中的高大英雄形象。
7. 蒙古音乐起源与发展史
有拖腔式长音的唱法,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借鉴西洋唱法,混声唱法和独特的共鸣唱法。接下来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一、拖腔式长音的唱法:蒙古长调最具有草原韵味的唱法,莫过于这种唱法,这种唱法的旋律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多在旋律骨干音上采用较长的拖腔来抒发感情。当然对于这种拖腔来说,并不是不是拖得越长越好,总的来说,该唱法在每个乐句或乐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二、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诺古拉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便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华彩音,这也是最能体现蒙古族音乐的唱法,如果想让歌曲中很多有“蒙古味道”的部分,都少不了使用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三、借鉴西洋唱法:蒙古族民歌的一些唱法,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洋美声唱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气息控制的方面,二者都强调气息的“深”、“通”、“活”,强调腰部肌肉运动对气息控制的重要性,而在共鸣腔体打开的方面,二者都强调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
四、混声唱法:要想熟练的去演唱蒙古民歌,首先必须要俱杯较好的嗓音与宽广的音域。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蒙古族传统演唱也使用混声方法,采用特殊的音色变化技术,将音域变宽。不仅能够使声区、音色统,声音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加强声音的穿透力。
五、独特的共鸣唱法:共鸣对于歌唱发声来说,是格外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更清脆、明亮,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在演唱蒙古时所运用的共鸣唱法,就是得歌声变得更清脆、明亮,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也因此在草原之上传播的更远了。
8. 蒙古的音乐文化
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无论是造型、材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还是演奏方法,它都体现了蒙古族的气质,反映了蒙古族几代人的游牧生活。马头琴蒙古族历史悠久,马头琴早在蒙古族形成时就已经存在,可以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而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现在,在马头琴,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传统的民间婚礼和亲友聚会也在普通的活动中进行,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民间传统基础的得10分。在蒙古文化中,马头琴受到高度尊重,这是蒙古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2006年,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内蒙古传统戏曲文化
五里格尔是一种融合了蒙古族说唱艺术的曲艺形式,在蒙古语中是“讲故事”的意思,民间称之为“蒙古讲故事”、“蒙古讲故事”或“蒙古琴书”。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周边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无厘头有两种主要的表演形式,一种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口头说唱,称为“雅巴干无厘头”,另一种是乐器伴奏。由陪同的称为“吴”,由四胡陪同的称为“吴。
乌力格尔历史悠久,这种艺术形式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出现了。起初,演出的主题主要是神话的故事,后来又有所丰富。对广大蒙古族人民来说,乌力格尔是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培养精神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因此,尤利格在蒙古人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9. 蒙古音乐起源与发展简介
以下为蒙古歌曲传说介绍
《传说》是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一首民歌,由屈塬进行填词,张千一进行谱曲,此歌曲为腾格尔的成名曲之一。收录于腾格尔2005年发行的专辑《狼》中,发行时间为2005年,歌曲时长3分35秒。
10. 蒙古族的音乐起源与发展
1. 呼麦起源于中国的蒙古族、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传统的口技艺术形式。
2. 呼麦的起源原因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在草原牧区,人们需要以高分贝的方式呼喊驱赶家畜,实现集中或驱散的目的。慢慢地,这种行为演变为了一种能够复制动物叫声的技巧,也就是呼麦。
3. 呼麦的内容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鸟叫、风声、马嘶、骆驼嘶鸣等。同时,也可以配合乐器演奏,使得呼麦更加华丽多彩。
4. 呼麦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深呼吸,把气流注入到腔体中间;其次,用舌头、嘴唇和声带不断调节气流,使得声音发出并变化;最后,借助肋骨和腹部力量,让声音更加强有力和稳定。
5. 在现代,呼麦已经不再仅仅是草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吸引着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