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罗隆平 袁灿
经过40年的沉淀,芦淞服饰产业已从当初的马路地摊,演变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集散地,也成为技工贸收入超800亿的全产业链集群,斩获“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中国服饰品牌孵化基地”等荣誉。辉煌的背后,是共计1.7万多名经营主、20万名产业工匠的辛苦付出。
目前,芦淞服饰产业正以“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从加大原创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原创设计水平,加快补齐产业短板等方面发力,迈上了新一轮的服饰产业升级之旅。
劳务协作+技能培训:
促进产业工人就业创业
芦淞服饰产业成长的支撑点来自哪里?
一批又一批的芦淞服饰人尤为重要。他们的身份不外乎两种,一是就业者,二是创业者。他们当中有背包工、有制衣工、有服装个体户、有公司主管、有企业董事长……
来自攸县的姚晶之前一直在浙江服装厂做制衣工作,每个月收入5000多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加之家中老人身体抱恙,她无法继续到外地打工。春节刚过,她来到芦淞服饰市场,找到了一份制衣工作,月工资为3500元。下班之余,她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衣服,每个月可以赚取500元至1000元。目前,她正谋划利用自己的抖音号,通过探访服装店的模式,增加自己的收入。
“现在每月收入有四五千元,关键是离家近,方便回去照看老人。”姚晶笑道。
江西“老表”夏先文是芦淞服饰市场里的一个创业者。1993年,夏先文所在单位破产后,他带着4万元本钱,到南大门市场租了个门面,卖女士大衣。
经过多年打拼,夏先文凭借自身的努力,已在省内开设多家休闲男装连锁店。
“以前是找别人代理品牌,现在是大家来加盟我的品牌。”夏先文说,他真真切切尝到了品牌升级带来的甜头。
芦淞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袁灿介绍,为解决芦淞服饰市场“用人荒”,芦淞区人社部门多措并举,一是劳务协作开才源。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与怀化会同等16个县市区开展劳务合作,随时保障一线用工需求;二是校企合作牵红线。推进学校就业和企业招聘“两难”变“双赢”,开展校企实训合作对接会,通过自由洽谈、精准对接,每年可提供实习岗位1000余个;三是技能培训强队伍。组建“湖南新媒体与服饰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训,年培训能力达10万人次。湖南狐轩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自办培训学院,已培训优秀人才1.8万多人次。
协会+高校+企业:
培养设计师催生本土品牌
芦淞服饰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来自何方?
包括设计师在内的服饰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我市举行的湖南服饰产业博览会,还是全国职业教育服装专业教学会议,来自广州、杭州、深圳等地的服饰行业大咖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蒋智先后在江苏常熟和株洲从事服饰行业。他用一个个实例进行了验证:设计师如果设计了一个受市场青睐的版式,可以给企业带来数百万元的销售收入。一些小作坊式的企业,如果有一个受欢迎的版式,直接可以“起死回生”,否则可能就关门大吉。
自主研发才能占据产业链高端。有数据显示,湖州市织里镇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童装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该镇60%的童装由外加工制作,近500家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
“这意味着,服饰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服饰设计人才,服饰人才培养方向也应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市服装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高端服装设计人才缺乏,本地许多制衣厂设计服装大部分靠模仿:花钱买来广东企业一些版型和设计款型,然后回到株洲“依葫芦画瓢”。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包装与设计专业等人才需求旺盛。”株洲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包慧婷说,要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服饰品牌,先要培养一批知名设计师。目前,该协会聚集了260多名知名设计师,大家有的开设了工作室,有的在企业就业。
在该协会推动下,芦淞区与株洲职工大学(工业学校)联合成立了湖南新媒体服饰产业学院,建立了株洲市职工大学服饰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的建立,是以产教融合为支撑、以株洲服饰产业为背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加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加强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检验,探索混合所有制学院,形成专业共建、产业共享的全产业链模式。
此外,该协会还依托湖南狐轩服饰有限公司、株洲欧微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中心、株洲市互联网职业技术学校、株洲市芦淞区昊川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伟达职业培训学校等,为服饰产业培养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市人社局总会计师罗芳说,芦淞服饰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芦淞服饰产业正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大提速的发展黄金期,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项目攻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工人来支撑。希望芦淞区服饰产业联合会、龙头企业、培训机构整合资源,擦亮 “芦淞服饰人”特色劳务品牌,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赋能。